从“马轲制造”到“生命狂舞”
从“马轲制造”到“生命狂舞”
谷泉
2006.03

      马轲非常强硬地把创作重点放在形象和空间的制造上,而与时尚的、贴满了“中国符号”的绘画拉开距离。普通观众大概很难确定,马轲的绘画就一定是中国人所为,这只能说明他选择了与“主流绘画”渐行渐远的方式。所以马轲的作品不能按照常规归为某类,它们只属于像他一样少数的画家,而不是那些已经遍布世界的“大陆货”。
      马轲曾经戏称自己的绘画是在“制造万物”,我明白他要制造何物。因为绘画不是日常观看的映射,是反映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这也说明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观看,却是思考。好的绘画应该是一个信息的开放源,而不仅仅是一个僵硬的装饰物。正因为如此,马轲不是无所不画的画家。他觉得不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是没有理由绘画的,那些失败的画作,皆是因为对事物的理解没有到可以绘画的深度。由此马轲在制造“万物”的形象,它们不同于物理的现实,也不是其他画家的劳作,只是马轲对世界认识的一个转述——它们就是马轲的“万物”。所以即使非常勤奋地创作,马轲绘画的主题仍然非常少,大概就是三角、马、大海和读书三类。
      与其他画家翻来覆去的变化不同,马轲十年没有大的风格改动。这三个主题也是一画十年,它们在马轲手中反复锤炼,画家解决形象问题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我们立即辨认出马轲的风格。这些主题经过十年的磨合,相互之间也发生了变化。在我看来,三个主题各司其职,三角代表智力,大海和读书支配感觉,马则是从现实中逃脱后的自由。而三者合一,得到马轲努力为之奋斗的“意象”,绘画也就变得意味深长了。不过,马轲仍然希望自己能够绘画出真正的“万物”,在这三个主题之后,他正在努力绘画风景,风景要成为他第四个主题。
      空间也同样是马轲制造的对象。在善于看画的眼睛里,绘画是人类发明与空间搏斗的战场。在千百年你死我活的厮杀中,画家获得了些许的胜利,凭借超乎寻常的智力和锲而不舍的决心,用纸和笔抓住了一点我们心灵想要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证明人可以在二维存在里创造三维的图像,而且成为画家的权利,因为对空间的占据,实际上就是对资源的占据,这是所有人类活动的物质根源。
      马轲与他所倾慕的那些制造空间的高手一样,也是拼搏在这个空间战场上的战士。但他是一个有耐心的战士,虽然注定要遇到困难,他总是安静地在画布前等待,他会说,“别着急,等一等,最困难的地方恰恰会成为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这份执著,绘画也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他制造的空间是充盈的。在马轲的作品前,你甚至可以舞蹈,因为那是一个充满自由气息的空间。这些就像他喜欢的一首歌《莲花》,在一个巨大的空间,所有人手拉着手,所有的事物自由旋转,没有障碍,通透无比,艺术之神正在诱惑我们经历一次眩目的生命狂舞。
      但是与“主流绘画”的疏离,可能给普通观众带来疑惑,他们被宠坏的眼睛总是功利地在寻找绘画实际的目的。不过也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中国都不缺少睿智的鉴赏家,事实也是越来越多人喜欢马轲的画。而且不仅是油画和素描,马轲还有大量水彩、雕塑甚至水墨画的创作。我经常吃惊于马轲涉及的创作领域如此广泛,这些则完全因为他扎实的艺术功底。马轲的绘画已经非常成熟,他有能力创造更有力量的作品,他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很多年前我就相信马轲是一位重要的画家,我现在仍然这样认为。但这个时代总是有种带点幽默的悲剧感。马轲的强硬就是不与时同,一个画家选择了接近绘画本真的方式,却因此显得突兀。我期待这样的状况得到改变。


+
+
+
+
  • 博客
  •  | 
  • BIAP
  •  | 
  • Facebook
  •  | 
  • Twitter
  •  | 
  • 微博
  •  | 
  • 微信
  •  | 
  • 豆瓣
  • 注册
  •  | 
  • 登录
  • © 北京站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20197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