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港顺:文本之下,图像内外
青桐
2020.06
继2017年“所有”三联展后,“自选集”由艺术家刘港顺亲自精选,展览现场面貌响亮、多元,从中不仅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几条被梳理出来的工作路径,还有近些年刘港顺在创作上的推进深化。虽然被更多地划分到了观念的范畴,但刘港顺的画面,切入点很多,无论懂不懂艺术,都能找到喜欢的点,只是进入其中的深度不太一样。更多的细节处理,架构了作品整体的不简单,可以说,从视觉效果、结构细节、手感、色感,到背后的立点支撑,刘港顺的作品经得住全方位考核与挑剔。
系统的延续,虽然并不是观看刘港顺作品的必要前提,但独立书店和行为作为他最早期的实践,如同历史背景的注解一样,用来说明他的艺术内在源流,却也是较为妥当和省力的——激进和先锋是青年时期就留下的种子,直到今天。
起点在80年代,活跃在90年代的刘港顺,2002年到北京后,他的创作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棱镜折射出了更多的色彩,尤其破碎后的重组体系,更具有包容性和可能性。刘港顺越发多元异化的创作路径,或许可以借用德勒兹的“块茎”思维来描述:“它不是由部件所构成的,而是由维度,确切地说是由运动方向构成的。它既没有起始也没有结尾,而总是一个中间物,它由此生长,由此流溢出来。
”
下面我们主要对刘港顺的作品分两大线索,6个特征来介绍。需要提前说明的是,简化的逻辑,还远远不能涵盖现在刘港顺多元的创作,实践要复杂的多,也丰富得多。下面的归类,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做出的最浅显尝试罢了。况且,就算抛开所有,不依赖任何理论和方法阐释,刘港顺作品本身的视觉效果、细节玩味,也足以成为欣赏的全部了。而画外的意义,观念的生发,则由观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品味兴致来决定是否开启。
01
图 文 交 织
这次新展,精选展出了不图文交织的作品,综合来看可以略概分为3种情况——看图说话、指东打西、莫名其妙。
1. 看图说话
譬如《当心》用学校作业本的格子来描绘,文字在这个框架里似乎要满溢出去,却又要稳在格子里,小心翼翼的状态,把“当心”二字的语义,在画面上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冬眠》则像历史画一样,两个白色书写的文字,加上列宁简化的头像,辅以深灰色,机智地表达出了苏联历史的“萧瑟感”。当然这些图景下,还隐藏着一些更大的信息,等着被品味和挖掘——相比较死亡,冬眠,有苏醒的可能。
2. 指东打西
文字的语意,随着读者的发音语调、上下文语境等不同,就能发生巨大变化,譬如谐音词、双关语、回文等。加上,图像和文字的动态以及指示方向,本就具有不同的属性,利用图文的本质和特性,就能赋予了观者各种奇思灵感。譬如作品《ALL》,ALL的书写带有几何的冷峻肃然,但间隙的白色颜料如海浪般往上的势头,如同人生的未满状态,不仅视觉极具冲击力,还暗藏着一种期待和感动,在细细的品味下越发浓郁。
打破但又保持关联,形成再生的循环,因此,这个类型最能给人以错位的惊喜感。难点在于,要确保作品不会生硬、教条,这就需要创作者不仅要有宽广的视野和知识储备,还要有能力展开当中落差的能量。在《噪音》里,刘港顺就巧妙地通过“静”来反衬出NOISE的性质突兀。突破程式化套路,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得益于知识的储备,刘港顺对文字的调用可谓相当熟稔了,或诙谐风趣,或犀利凝练,都能一针见血,并让质感回归和文本诠释兼而有之。
3.莫名其妙
形式是开放的、中心并不明确,这类作品在刘港顺的创作里也占有不少的比例。因为是出于艺术家自身的直觉关联,极具私密性,因此在外人看来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或许拐了几个弯,又能发现某种关联的蛛丝马迹在勾连一张更大的网,就像潜藏的某种特质,尚未显现,但已然滋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这类作品里,其实也最能凸显刘港顺作品背后的开放空间,尤其是“莫名其妙”的文字,往往更能刺激探究的好奇心。譬如《OY》上半部分是女性的鼻子整容手术图像,下半部分是博伊斯在巴塞尔上“洗脚”行为(来源于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启示),刘港顺把两个不相关的事件并置上下,中间书写了“OY”。“OY”这一拟声词,跟“怎样”相似,随着声调的不同,将产生完全不同意义。在这个作品里,个体场景、美术史进程、人类发展等等似乎都可以成为挖掘和延伸的阐释,但图像以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刘港顺为观者预留了这样的空间。
02
重 构 经 典
在刘港顺的纯图像作品里,对经典图像的解构和重构,是最为突出的特征线索,而且这一线索同样涵盖在图文类的创作里。重构的目标,必然来源于著名和经典,譬如博伊斯、安迪·沃霍尔、丰塔纳,在应用的瞬间就可以植入意义,使新生图像具有叠加的能量,然后进行或正面或反面的继续创作。螺旋线把重复和革新结合起来,但内容早已不同。
1.解构与重构
以经典为底本,抽取清晰的形象,解构再重构,但由于语境的迁移,形象的局部就像一个普世寓言,加上没有明确的叙事性或连贯性,刘港顺的作品具有双重解构的性质。但这种破碎的组合,因为艺术家个性化的强力整合、诠释和勾连,画面效果统一,而且趣味盎然,新意十足。
2. 几何建筑
3.文本想象与绘画创造
前文归类的一些特征梳理,在刘港顺的作品图像上,都是特征表现比较明显的。文章的最后部分,主要是想链接艺术家作品里不太“显性”的特征。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当下早已不囿于传统标准,在这种境况下,如何判别高低优劣?艺术家的特质成为关键,而文本想象,是我们能够品味到的,刘港顺的最纯血液。
这一点可能需要看原作才能有所体会,因为照片压缩了大量的原作细节,譬如中展厅主展墙上的《2666》笔触轻盈,灰度高级且富有变化,尤其是空间的多重透视和错置十分惊艳。但这些技法上的表现,刘港顺处理地很节制,作品最终都内敛为整体的纯粹微妙,带来了优雅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