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德  —— 记忆的机关
王宁德 —— 记忆的机关
王宁德
2014.11

对我来讲,最重要的是我复制的是改变过的记忆,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这对个人更重要,因为记忆总是不断被公众资料或文本篡改。对历史来讲,属于私人的记忆会越来越少。私人对此有何感受,是我要做的工作。当年的照片是铺天盖地的旗帜,并没有个人,属于公众记忆。我试着用这来切入当下的问题,比如荒诞感。并不只是对过去本身的表达,也是对当下背景的一些理解。
 
当人把自己的坐标定位在身份里的时候,再加上外壳,集体记忆自然就呈现出来,并和自身的过去发生联系。我并不觉得我是在复制记忆,我是让它停靠在记忆本身,而不是曾经的真实。比如10年前你和男友的一个晚餐,当时有人偷拍了一张照片。后来你们分开了,这个晚上会在你的记忆里逐渐变化,离那件事情越来越远。10年后突然有人给你看当时的照片,你会发现根本就不是你记忆中的样子。这时记忆变的有意思起来,记忆到底珍贵在今天此时的真实,还是那天晚上真正的场景?哪个会更重要?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今天这个经过改变的记忆和你的关系更大。因为它是跟随你的变化,加入了你个人对场景的筛选。这个变化有时间的参与,而这种改变是好是坏并不重要。

 

按我的理解,眼睛无非就是睁开或者闭着两种状态,也可以说还有半睁半闭。既然如此,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有50%的照片是睁眼的,还有50%应该是闭眼的。只不过大家有个惯性思维,认为照片一定是要睁着眼睛拍。为什么我要强调闭眼,因为人的很多重要时刻并不是睁眼睛,恰好是闭眼睛的。比如说你拒绝一件事情,梦幻、思考、睡眠,甚至性……都是在闭眼的过程中去表达,去体会的。既然这样的状态能带出这么多问题,我没有理由不去选择它。

 

我对细节有一种苛刻。我在这里保留了一些摄影上的东西,也保留了对作品严谨的态度。比如有“树”的场景,在南方我也找过一些小路、树林什么的,但是植被和北方不同。这个对观众来说,也许没什么不同,只对我个人有意义,对我的心理是不同的感受,算是给自己创作生活一份奢侈。这会让我更放松些,我现在做作品是越来越放松。

 

《宁德年间》是个没有出现过的年代,它只存在于虚构里。我希望这些东西感觉是从虚构的年代里来的。这一组10件装置是《某一天》的一个分支。当初我觉得在线性的《某一天》的发展里需要一个停顿。作品最后呈现是我完全用手工做的,我想在这样一个过程里,能回到童年时做手工活的感觉,让自己纯粹起来,脑子里没有太多的艺术问题。具体到每个作品里,同时隐含了一些对摄影问题的思考。比如,给你一张照片,你会马上说出照片里的那个人。此时你具体指的是照片里的人,你把它看成这个人的图像了;如果我不想让你看到的话,就把照片翻过来给你看,后面有柯达相纸的标记,你又会说这是一张照片;再如果我把后面裱张纸,宣纸一样很软的,看到的就是物质本身了。假如你觉得这是张纸的话,作者在纸上缠了块白布是很没有意义的,只能想是在小孩儿的头上缠了块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图像。在你看它的时候,是把照片里的人和实物放在一起看的。第三个问题,这些云彩是脱脂棉做的,也同样出现在照片里。这就是隐含的对图片的三种认知。只不过是同时设了些小小的机关。对整体的作品来讲,这样的机关显得可有可无,它们潜伏在最下面,等待被发掘和把玩。

 

+
+
+
+
  • 博客
  •  | 
  • BIAP
  •  | 
  • Facebook
  •  | 
  • Twitter
  •  | 
  • 微博
  •  | 
  • 微信
  •  | 
  • 豆瓣
  • 注册
  •  | 
  • 登录
  • © 北京站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20197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