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江 自我炼成术
肖江 自我炼成术
廖冬云
2012.12

初次在站台中国办展览的肖江遭遇不少人问他是不是鲁美的?当然,这也许是因为他的画面风格看起来太“东北”,很符合站台的价值判断标准,似乎又要被归为某一类艺术家。对于这样一种被归类,当事人显得有点困惑。肖江说:“如果画看起来像谁的,这肯定是有问题的,以前倒是没听过这样的评价。但我想接下来要做的,不是说要做到跟别人不一样,而是说希望越来越像自己。老想着跟别人不一样,可能跟这个别人不一样,又会跟另外一个人像了,但如果慢慢地好好做下去,能够更加地像自己,那便就是我自己。”

追时间的年轻人

似乎总在追时间。但还好,在这种追时间的过程中心态足够好,或者如肖江所自嘲的“脸皮够厚,内心还算强大”,而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它一直都在。“说理想有点太那个,但真的得有理想才能做好。因为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无论现状是窘迫,还是经济生活已经很好,都只能往前走,与生活的好坏肯定关系不大。”

没有人说他不是个年轻人,可1977年出生于江西的肖江在提及“年轻”时,总要再补上一句“至少从艺经历是这样的”。肖江说自己真正找到方向是在2007年,在此之前一直都是各种“乱七八糟”地画,各种绕了弯地去做一些无谓的事情。

好比说,师范毕业后进入井冈山文化馆做美工,做了六七年后,又因为始终放不下心中的“美院情结”,遂去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在进修的时候,听到别人称赞自己画得好,虚荣感小有满足的同时也听取了建议,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选择去考研,可是英文始终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当时为了学英语,几乎一年没有画过一张画,现在想起来,感觉真是浪费时间。”

就是这么个人,一直以来明明心里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又总是一不小心地就拿着别人的地图去找方向,所以迟迟地没有上正轨,也正因为如此,他有点落后于同龄人的时间。

一直到2008年他才有了首次展览的机会,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群展,,而且需要自筹经费才得以参展,但对肖江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机会怎么来的其实不那么重要,对我来说,以前都是画了给自己看,神经再强大也会受不了的,而因为那样一次展览,作品拿出去给别人看了,这让我感觉自己所做的是有意义的。”

具体而言,这种意义一方面在于从别人的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创作;另一方面则是借由这次展览再获得另外的曝光机会。而从肖江随后的发展脉络来看,两者他都收获了。

2011年肖江在上海Vanguard画廊迎来了生平的第一次个展,借由这次展览,机会再一次眷顾了这位准备已久的年轻人,2012年12月,站台中国推出了肖江个展“没有河流的航标”。 肖江说Vanguard画廊的展览是从已经完成的创作中挑选作品,可视为针对“过去”的展览,而站台中国的展览则是提前约定的,当属于“未来”的展览。这样一种为某个展览而创作的过程一度令这位自认经验尚少的年轻人慌张了好一阵,一下不知道该怎么画才好。“从艺经历短,这些总是要经历的。”肖江笑着说道。

记忆里滤出的颜色

虽然没有喝点酒,这位自诩不能聊的艺术家在谈起画面牵扯的记忆时,开始变得感性起来。“小时候我们老家那边的房子是成排连着的,从第一栋房子进来后,可以从最后一栋房子出去,这样一条通道和马路基本上是平行的。你可以走马路,也可以从房子中穿过。那其实是人家上班的地方,但我们小孩才不管那么多,而且不像现在每到一个地方都得出示证件什么的……通道想起来总是黑黑的,墙面是绿色的,地面刷着红色的漆……”

基于这样一种记忆,肖江在画面中描绘的多是由金属材质的旧物和衰败的墙面构成空场景,看起来似乎言而无物,又总让人忍不住地联想起,穿越某个时空在此曾有过的故事。当然,肖江其实并没有打算要讲故事,而是借用场景来表达他主观的感受。“我一直很感兴趣那种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在经历时间洗刷之后,总会有一些颜色沉淀下来,这挺打动我的。” 而被打动的,可不只是肖江,我也实在喜欢他画里的颜色。

+
+
+
+
  • 博客
  •  | 
  • BIAP
  •  | 
  • Facebook
  •  | 
  • Twitter
  •  | 
  • 微博
  •  | 
  • 微信
  •  | 
  • 豆瓣
  • 注册
  •  | 
  • 登录
  • © 北京站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20197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