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中国总监陈海涛“迁禧的十年之思” | 艺术汇 专访
王晓睿
2015.12
2015年底,站台中国离开了草场地艺术东区的空间,完成了向798艺术区新空间的搬迁。12月27日,站台中国正式开启新空间的第一个展览庆典《迁禧》以庆祝乔迁之喜。这次乔迁标志着站台中国即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未来更主动地把握发展的节奏,向更优质、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
站台中国798新空间场景图
艺术汇:从2005到2015,在原草场地的空间中,站台中国从无到有经历了十年,请您谈谈这十年的成长以及收获?
陈海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而从2005年到2015年是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的十年,站台中国正赶着这班“快车”,在这十年推出了超过130多个展览和独立艺术项目,展出超过15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并且出版了一系列艺术家个人画册及与展览相关的画册和书籍。可以说不仅是以亲历者的角度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是以建设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
站台中国总监陈海涛(右一)与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左一)
具体来说,在这十年的发展中有几个重要的节点。一个是筹备期的定位,在成立时我们把自己定位为非盈利机构,这就意味着在经营方式、发展动机上与营利机构大相径庭。后来,随着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发现如果想要更好地走下去,就必须拥有自我造血功能和发展机制,于是在大概2007年到2008年,我们逐步转向了营利机构的经营模式,以商业化的方式运作空间,开始积极参加博览会,代理艺术家,形成艺术品交易。与此同时,我们依然保留了每年的公共项目,并积极投身到公众事物中,这是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保留的特色,即使现在站台中国仍然是以机构的方式存在。
站台中国新空间首个展览庆典《迁禧》展览现场
第二个是空间的发展,我们在草场地的空间从最初的700平米扩展到1600平米,又在798建立了项目空间,还在香港成立了空间。但是随着体量的迅速膨胀,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很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于是从草场地搬迁到798成了站台中国“调整”的第三个节点。通过这次搬迁,我们将重新塑造平台,以全新面貌适应当代艺术的发展,不断优质化。
站台中国新空间首个展览庆典《迁禧》展览现场 站台中国负责人孙宁(右一)与友人
艺术汇:为这次搬迁筹备了多长时间,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决定搬迁?
陈海涛:我们在一年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恰逢草场地空间的十年租期已满,而798也有非常合适的空间,便顺利成章地入住798。其实这次搬迁更可以说是“回归”,因为一直以来都与798有很深的渊源。早在2003年就在798有了工作室;在2006-2009年,我们在798保留了一个项目空间,当下一些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孙逊、陈维等都曾在那里创作。其实不管在798还是草场地,我们都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并见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将继续积极地投身其中。
站台中国798新空间场景图
艺术汇:这次开幕安排在年尾,2016年落户798的站台中国将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精彩?陈海涛:站台中国的新画廊空间地处798艺术区中心区域,总面积超过600余平方米,其中有300多平米的展览空间以及100多平米的多功能空间,多功能空间将作为临时展厅或者研讨会的场地。展览空间空旷高挑,适合展出各种媒介的艺术作品,同时设有“橱窗”项目空间,力图通过艺术跨界合作、以实验及探索的语言方式不定期的组织特定的现场装置和艺术项目。
十年前初建站台中国,我们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凭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劲,以及对艺术的热爱一路走来。在此期间,我们经常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中逐渐清晰自己的方向。这十年,我们在经营画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次画廊的搬迁会让站台中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节奏,有计划地向前走。
站台中国798新空间场景图
今后,我们首先会把空间优质化。与之前相比,现在的画廊空间显然没有那么广阔,但是随着美术馆的兴起并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以及当代艺术多年的大浪淘金,让优质的艺术家和作品逐渐沉淀下来,这都将促使画廊职能的进一步细分。与此同时,过大的展览空间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经营方面的压力,还有无形中给艺术家的压力,导致一些泡沫作品的出现。根据我们现在的考量,展示空间没必要追求“大”,关键在于它的功能性。之前我们曾开展大规模的群展、项目,和活动,而今后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
站台中国新空间首个展览庆典《迁禧》展览现场 艺术家童昆鸟(右一)
其次是团队的“优质化”,在站台中国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的速度很快但是也有些粗糙,尤其是相关人员在经验和能力方面“配置不足”。现在,站台中国的发展走向了成熟阶段,我们大概会用两年的时间,打造一个更为优质的团队。
站台中国新空间首个展览庆典《迁禧》展览现场
陈海涛:从不同的角度会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学术角度、商业角度等等,从整体来说,我们需要从“拿来”到“创造”的转变。曾经中国的发展处在初级阶段,画廊作为艺术产业的一部分,也同样具有初级阶段的特征。时至今日,曾经的拿来主义已经过时,在新时期我们需要创造,需要有自己的声音。之前对西方的一味迎合已经让不少人开始反思,但是更有自信其实不那么容易,而这样的转变将是画廊,乃至整个当代艺术领域,甚至国家调整的一个最大的方向。(采访/撰文:王晓睿)
部分参展作品
刘晓辉 《无题-沙漠练习场》 布面油画 50x40cm 2013-2015年
周轶伦 《亚当夏娃》 纸本 93 x 102.3 cm 2013年
王宁德 《有形之光 - 水纹 No.5》 综合媒介 144x105cm 2015年
秦琦 《无题(暂命名)》 纸上作品 180x198cm 2015年
贾蔼力 《未命名》 布面油画 200x200cm 2012-2014年
沈正麟 《LUCY No.3》 亚麻布油画丙烯 200cmx200cm 2014-2015年